中文|English清华大学

回顾 | 清华医管【战“疫”大讲堂】之二 疫情防控给支付带来的压力和出路

时间:2020-03-14来源:作者:浏览量:11649  字号: 打印

这场疫情大考中,除了战况激烈的前线,后方大部分的医院也同样面临着管理、经营等各方面的严峻考验。北京、浙江和广东等省市凭借着自身过硬的综合素质在这场仍在继续的“战疫”中,交出了阶段性令人满意的答卷。它们不仅是第一批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的省市,也在此次抗疫过程中贡献了教科书式的危机应对方案。


3月14日,清华医管【战“疫”大讲堂】第二场“疫情防控给支付带来的压力和出路”在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杨燕绥教授的主持下,如期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刘映霞做客直播间,分享三地对于此次疫情的防控工作和经验。

直播伊始,杨燕绥教授就给出了一张“健康中心可及性正三角卫生医护体系”图,并向直播间的各位院长抛出了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结合此次疫情,医院管理如何在可及、安全、成本这个铁三角定理下,做好高效整合,垂直分工,以确保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四位院长均以“医护零感染”的优异成绩与大家分享了本院在防控疫情期间所做的临床救治、医院升级管理、防控体系建设,以及线上业务的创新开拓和医院社区联动等方面工作,有理有据,有条不紊。同时也结合各自的医院实践及区域特点,对后疫情时代的医院管理,尤其是医保支付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分享了更多的想法和建议。



作为京北的一家三甲综合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在疫情期间尝试了以三甲医院为中心,以社区为基础,以智能手段为助力的对区域全人群的三级防控体系建设。基于此,董家鸿院长认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


他指出,应该明确各级医院的分工:大三甲医院的部分门诊功能应该下放到社区医院,三甲医院只负责进行培训,制定标准;大医院成为疑难病中心,二级医院收治亚急性期患者,社区医院处理常见多发病,实现病人全病程管理;要强化社区医院的职能,提升基层的医疗水平,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医联体、 医共体。


但董家鸿院长也坦言,目前要健全区域的健康体系建设还存在体制和支付机制两大层面的实际困难。在行政管理权的限制下,还无法完全打通、整合不同层级医院的功能,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基层薄弱的问题。这其中医保支付的改革是一种可行的驱动力量——依靠医保杠杆,驱动患者向基层分流,借此打通社区医院和中心医院的连接。



深圳市罗湖区是全国医改“四小花旦”之一。罗湖医改整合了区属公立医疗资源建立紧密型罗湖医院集团,实现了体系内人、财、物、病人统一调配,并在三个方面进行转变:一是转变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从“保疾病”到“保健康”改变;二是转变办医方向,从“重医疗”到“重健康管理”;三是转变就医模式,居民从不接受社康中心到愿意去社康中心就医。


而这一切的核心精髓似乎就在于医疗支付改革:以城市医疗集团作为结算单位,采取“总额付费,年终清算,结余留用”的支付方式,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将医保费用向基层倾斜。


孙喜琢院长同时也指出,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配极不合理,甚至呈现“倒金字塔”形态,基层占比少,这样的状况不利于应对公共卫生突发状况。后疫情时代的医改应当更加注重夯实基层,公卫医师要下沉到社区,把端口前移。



浙江一直是数字互联时代的排头兵,面对这次疫情,浙江的答卷也一如既往的没有让人失望。要建立一支能够快速应对特殊情况的医疗铁军,首先就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


在国内率先实现门诊医疗服务全流程移动智慧就医;建立国内首个以实体医院为背景实施分级诊疗的智慧医疗云平台;打造了国内首家省医保移动支付试点……作为全国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典范医院,邵逸夫医院在数字化医疗服务方面实现了自己独特的优势。而在此次防控新冠疫情中,线上的工作量也不比线下的少——截止3月3日,在线复诊10285条,全科在线咨询共14212条,精神卫生科在线咨询共1093条。线下则除了常规院感防控手段,更创新使用了“健康码”、“陪客手腕带”、“高考食堂”等措施。用蔡秀军院长的话说,“我们实践了一条全链式创新防控体系。”


这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和不足。在一个多月实践的基础上,蔡秀军院长也有了更多的成熟思考。他提出了几点建议: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的脚步应该加快,这将有效地解决患者集中、医疗卫生资源紧张、一线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大等突出问题;其次,商保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商业保险机构要创新完善保障内容,提高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要加快公卫和临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解决目前“医防脱节”的现象。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作为深圳市唯一定点收治医院,累计收治新冠病例420例。“临床救治不计成本”的原则让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目前相关的住院费用超过了2000万,救治设备采购总计3000万,再加上科研等费用,总费用已近9000万。


自疫情开始,算上国家政策和深圳本地政策,深圳的医保支付政策已经至少依时调整了四轮。这对医院的运营和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保障。但同时,刘映霞院长也给我们留了一道思考题:针对特殊的疫情,医保的支付是否还需要考虑更多层面的问题,比如愈后康复费用、直接防护费用和间接经济损失?


疫情没有结束,改革也将持续,更好的未来需要更好的答案。


如错过了本场直播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