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清华大学

NEJM Catalyst中国专刊第三期编委会圆满召开 学术共探医管创新路径

时间:2025-02-28来源:作者:浏览量:1219  字号: 打印

2月23日,由NEJM Catalyst中国专刊发起,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NEJM Catalyst中国医管专刊第三期编委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学术引领中国医管创新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管理领域专家,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学术研究推动中国医院管理的高质量发展。


在开幕致辞中,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NEJM Catalyst中国专刊客座主编张宗久指出,中国专刊自创刊以来,已汇聚来自42家顶尖机构的64位专家,投稿内容涵盖多个学科领域。2023年和2024年,专刊分别发表了3篇和6篇高质量文章,同时引入了圆桌讨论和播客栏目,聚焦医疗服务效率提升、资源优化配置及临床决策支持等重要议题,积极助力中国医疗管理的现代化转型。张教授强调,中国专刊不仅是中外医疗管理交流的重要桥梁,也是在推动全球医疗服务转型中展现中国智慧的重要平台。展望未来,专刊将持续推进创新、深化国际合作,积极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努力为全球医疗体系的高效发展贡献中国经验与解决方案。

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NEJM Catalyst中国专刊客座主编张宗久


NEJM Catalyst主编Thomas H. Lee教授在致辞中对中国医疗管理领域取得的进步表示由衷的自豪。他指出,中国专刊的文章集中反映了医疗领域中追求卓越、团队协作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这三大核心议题。在展望未来合作时,Lee教授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加快医疗质量的持续提升,二是积极推广中国在医疗创新方面的成果,三是促进国际间知识与经验的共享与交流。

NEJM Catalyst主编托马斯·H·李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分享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健康医疗体系中的创新实践。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秉持“创新、整合、国际化、特色化”战略,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学府型医院。其在智慧医疗、医工结合、全专融合等方面的实践,为医疗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范例。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


香港中文大学医院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冯康与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香港医疗体系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的创新策略。冯教授指出,香港通过公私合作(PPP)、长者医疗券计划以及基层医疗蓝图等多项举措,有效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此外,他还分享了香港中文大学医院在智慧医院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涵盖数字技术应用、智能管理系统优化及患者体验提升等领域,为推动医疗服务现代化提供了宝贵借鉴。

香港中文大学医院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冯康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分享了医院在多学科协作诊疗、罕见病诊治、智慧医疗建设以及患者体验提升方面的创新实践。张教授指出,北京协和医院在推动诊疗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转变不仅优化了诊疗流程,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和质量,还显著增强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与满意度。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伟林介绍了该院在高质量发展与“效率医疗”改革方面的经验。医院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加速康复医学、开展日间手术等举措,提升了运营效率,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突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伟林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分享了齐鲁医院在利用数字智能技术提升医疗质量与效率方面的创新实践。齐鲁医院积极构建了“5G+智慧急诊急救”综合平台,实现了急诊救治的高效联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展望未来,医院将持续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医疗质量与运行效率,力求为智慧医疗的发展树立行业标杆,助力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的高质量转型。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联工程与人工智能部主任何萍聚焦市级医院临床科技创新与数智赋能,分享了申康中心在智慧医疗和精准医学领域的实践成果,并强调了数据隐私保护等挑战,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助力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联工程与人工智能部主任何萍聚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袁靖(胡盛寿院士团队)分享了团队在“基于预测分析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方面的成果。该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患者血液管理的全周期闭环管理,显著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和精准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袁靖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助理教授吴悠(马旭东处长团队)就发表于中国医管专刊第2期的文章“中国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的现状和思考”进行了汇报。她倡议未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基层能力,持续监测医疗质量。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助理教授吴悠


讨论环节,专家们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与技术应用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康德智强调,我们要以病人为中心,坚守四个‘心’:初心、良心、舒心、安心。初心和良心是医护人员的职业追求,舒心和安心则是患者就医的切身感受。只有医护人员秉持初心与良心,才能为患者带来舒心与安心的医疗服务。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康德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吴昊指出,AI和大模型时代为医学带来了深刻变革,认知增强医学正在崛起。这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医疗模式的全面升级。通过数据互联,诊疗领域实现范式转变,医疗流程无缝衔接,主动健康理念得以落地,改变了疾病管理模式,提升了医疗服务整体效能。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吴昊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孙备提出,数字医学在东北地区的医保应用成效显著,但人员优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管理效能和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孙备

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程向东指出,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下,肿瘤专科医院正通过全流程改造提升服务效能,AI技术显著增强了诊疗流程。但最关键的仍是医疗质量和安全,同时应推动MDT在不同层级患者治疗中落地,确保患者获得高质量、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程向东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廖岚指出,以患者为中心,打造老百姓可以托付生命的健康驿站。在管理过程中,我们需强调共病管理的理念,关注患者的多重健康问题,提供全面的医疗解决方案。同时,结合南昌的地理优势,构建空地一体化的救援体系,提升应急救治能力,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可靠的医疗服务。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廖岚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徐万海强调,AI时代,以患者为中心至关重要。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对偏远地区意义重大,能有效弥合资源差距。同时,检查结果互认可减少患者负担,提升效率。学术发展是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基石,但更关键的是人性化管理,这是实现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核心。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徐万海


张宗久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编委会交流成果丰硕,充分展示了中国医疗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创新实践。他强调,当前中国医疗服务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切实服务人民健康是核心课题。会议落幕之际,与会专家达成共识——通过持续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推动中国医管经验走向世界舞台,为全球医疗转型贡献智慧方案。


本次会议汇聚了众多领域专家,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医院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冯康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院长李子禹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伟林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康德智教授、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联工程与人工智能部主任何萍教授、阜外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袁靖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吴昊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孙备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程向东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廖岚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徐万海教授、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吴悠助理教授、张泽宇助理研究员,以及NEJM Catalyst中国区负责人李沛博士。

NEJM Catalyst中国专刊第三期编委会合影


关于NEJM Catalyst

关于NEJM Catalyst中国专刊肩负着将中国服务14亿人民健康福祉的宝贵经验与世界分享的重要使命,旨在推动全球医疗服务的深度变革与高质量发展。展望未来,专刊将继续关注医疗领域的前沿问题,深入探讨AI时代医疗服务的个性化和精准化趋势,积极推动中国医疗管理体系的创新与进步。张教授表示,专刊将不断汇聚国内外智慧与资源,为全球医疗管理领域贡献更多源自中国的经验与力量。